【空污防治】懸浮微粒物質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宣導
懸浮微粒災害簡單介紹
懸浮微粒(PM)是一種空氣污染物,像極小的灰塵漂浮在空氣中。其中,PM10(直徑 ≤10 微米)容易進入喉嚨,PM2.5(直徑 ≤2.5 微米)則可能深入肺部,影響健康。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濃度過高,就可能造成懸浮微粒災害,嚴重影響呼吸道健康,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。
災害發生的原因
懸浮微粒可能來自:
- 自然現象:火山爆發、沙塵暴、海鹽飛沫等。
- 人類活動:燃燒石化燃料、交通排放、工業廢氣等。
災害預防方法
政府會透過以下方式減少懸浮微粒污染:
- 減少污染源:規範工廠排放、鼓勵使用低污染燃料。
- 監測空氣品質:即時追蹤懸浮微粒濃度,發出警告。
- 推動環境改善:植樹造林、減少露天燃燒、改善交通排放。
災害發生時該怎麼做?
當空氣品質指標(AQI)超過400(嚴重污染等級),政府會啟動災害應變措施。民眾應該:
- 減少戶外活動:避免在戶外長時間停留,減少吸入污染物。
- 保持室內空氣清潔:關窗門,使用空氣清淨機。
- 戴好防護設備:出門時戴口罩(N95最佳),必要時戴護目鏡。
- 注意身體狀況:如果感到頭暈、咳嗽或呼吸困難,應盡快休息或就醫。
政府的應變措施
- 提前預警:環境部會發布空氣品質預報,提醒民眾注意。
- 加強防護:學校可能停課,工廠減少排放,交通管制等。
- 提供災害資訊:透過新聞、廣播及手機警報通知民眾。
詳細資訊請參考附件「懸浮微粒物質災害防救業務計畫」
